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是开设“直通车”促就业。建立“街道劳务公司+社区劳务合作社+搬迁劳动力”工作模式,建成集综合服务、信息采集、岗位推荐、就业培训、法律援助、政策兑现为一体的“一站式”就业服务平台,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对接和劳务输出对接服务,推动劳动力就业从零散输出向组织化集中输出转变。2022年以来,有组织化劳务输出搬迁群众2016人,引导带动搬迁劳动力输出从事采茶、流水线及县城周边灵活就业1000余人。
二是盘活闲置资产增就业。优化社区业态布局,积极盘活搬迁社区国有门面,吸纳搬迁群众开办餐馆、小卖部、快递网点等,实现多元化创业就业;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,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后扶标准厂房,积极引进企业入驻,搭建搬迁群众就业平台,实现家门口就业。同时,利用安置房底层空间,建成占地5000㎡的城北农贸市场,划定摊位108个,提供管理、环卫、零售自卖等就业岗位500余个。2021年以来,投入总资金5809.2万元,修建标准厂房2栋,目前已引进企业4家,可提供就近就业岗位约2500个,实现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3.6万元以上。
三是创办“微田园”再就业。紧盯50~60岁等弱劳动力群体就业需求,在安置点周边流转土地创办传统种植“微田园”,采取“党支部领办、合作社承租、群众参与”的方式,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和“返租倒包”的模式,引导搬迁群众到“微田园”种植瓜果蔬菜,解决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,又实现就近就业增收。截至目前,共帮助搬迁群众20户50余人入园就业。(黎平县人民政府网 姚光健、杨小燕、石庆莲)